《影响力》读书笔记

undefined

读后感

我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始读这本书的。学校要求每个学生每一个学期都必须至少阅读一本管理类的书籍并撰写读书报告。然而老师给我推荐书籍的时候我却忘了作好记录,幸好在后来负责部门工作的时候有幸接触到这方面的东西。进而看到了《影响力》这本推荐书籍(由于在我堂姐家有保存),为免去购书的繁琐,所以便将就拿来读。

总体感觉

一开始在我的观念里面,专业的书籍都是一堆枯燥的、繁琐的知识框架,实在让人提不起兴趣进行阅读下去。但经过阅读,我方才发现这本书在编写上实在是出色,用词绝对不会过分的专业,不至于摆出一副专家的臭脸对你指指点点,而你只能够莫名其妙地点头哈腰,全然不知所以然。书中精彩的内容让人实在是手不释卷。本书开始之前便总结式地向我们讲述了整本书的构成——六大影响力。随后对每一个影响力都进行了极其详细的解释剖析,描写叙述,系统地充满逻辑地进向读者展示他所研究得出的结果,他的所看所想所悟。并通过大量极具说服力的恰当的例子进行论证解疑,便于读者进行深刻的理解。而每种影响力在论述完其威力后,还总结性地提出如何应对每一个影响力,让自己避免被某些不存好心的人习得这一知识后利用其从我们身上谋取利益。最后,阅毕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很多社会现象(搞笑电视剧等娱乐节目为什么总是故意播放虚伪的观众笑声,小悦悦事件发生的原因,为什么电视广告同样喜欢普通人和明星的宣传作用),更是学会了如何去运用这种影响力让事态随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又学会了如何躲避开别人设好的陷阱(特别是营销),蒙受损失。

互惠——互惠的影响力

在生活中是那么的常见。为什么要给领导送礼;为什么那些油嘴滑舌的人总是能获取利益即便在旁人看来是那么的奇怪;为什么我们总是没办法拒绝别人给我们的提出的请求;为什么现在宣传活动总是倾向于向别人送小礼品,尽管这看起来是那么的亏本……拒绝—退让,可以让别人觉得自己有所亏欠进而对你提出的要求予以承诺。这是因为互惠原则的存在,人总是不喜欢亏欠。当你收到一份小礼物,你的心理便默认了自己亏欠了对方,于是你总会想方设法去弥补这一亏欠(或者是对别人的要求放低限度)。

承诺和一致

让我理解了为什么别人总是喜欢在朋友圈公开发表自己将下定什么决心。——因为他们缺乏一种力量去推动他们做这个决定的决心,为了保持承诺和一致的原理,他们只能埋头苦干下去。这也是为什么学校在高考前要求我们填写下自己的目标大学并且张贴在每个人都能看到的地方;同时,这也让我明白了到底怎样才能去坚持我想要做的事情,我只需要向公众公开地做出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我会为了我的面子,而埋头苦干(起码不会轻易放弃)。相反,如果你只是默默地许下这一诺言,当有一天你醒过来,有点累,你就会偷偷告诉自己“反正没人知道这件事,我今天就偷偷休息一下,以后再继续。”于是乎,你的目标就这样一日复一日地荒废了。当然这对于那些意志坚强的人来说,可能作用并不大。

社会认同

看到了这段,我终于理解了大部分的营销手段,更是深刻地了解到小悦悦事件的成因,并不是人们的冷漠,而是这种影响力对人们内心的束缚作用,没人敢去打破那份沉默。更是理解了,社会这个机器是如何运作,而政客们是如何利用媒体就能操控绝大多数的市民,不是因为他们无知,而是这个影响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所做出的每一个抉择。社会是一个群体,你在自己困惑的时候,总是想着去跟随旁边的人。“别人的做法没有遭到抨击,那他就是对的,我只要跟着走,那我也是对的”,这是很明显的逻辑错误问题,但是,设身在社会大环境下,在一刹那,你抛弃了理性,便跟随了自己的感性。

喜好

这让我坚定了我要多方面地去发展自己,让自己更多去领略每一个领域的知识,这可以让你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更容易地赢取别人的好感。当然通过阅读我惊讶的发现原来外貌在对每个决定的影响是那么地大,即使我一直以为我对它便是评价颇高。但是不得不说看了之后我还是大吃一惊的。不过,近来,由于我也是当上过面试官的人了,就更深刻地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前面的面试者都是穿着一身灰暗,而后突然两个穿亮色衣服的女孩走了进来,给了我一种莫名其妙的想录用的感觉,在之后的面试过程中,真的每每加分,不得不感叹第一印象的好处啊。

权威

权威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在看了米尔格拉姆教授所作的电压实验后,这不禁让我对权威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一个权威的存在,可以影响人们的判断,甚至是让他们失去思考的能力而只是一味地服从!当然,权威的运用不在于影响别人,而更是懂得如何在不影响别人的前提下得到你需要的真正答案。

短缺——这段原理在高中的政治书便能学会,抢醋慌、抢盐慌以及在文革期间一位老太在家里储存了可供使用100年的火柴,这一个个例子都在论证这个原理。当然,通过本文我更加明确了如何去运用这个影响力,如何虚假地营造短缺而促进消费。

总体来说,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不仅是知识层面,而更是让我对专业书籍带来了不少良好的印象,这让我相信在往后的日子我将更加自愿选择阅读而不是被强迫(喜好);同时大量的例子论证,让我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如学校教育的拼版教育法等)。

摘录

  1. 当我们请求别人帮忙时,如果能够讲出一个理由,那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可能性就更大。
  2. 互惠原理具有压倒性力量、可产生多余的负债感、会引起不公平的交换。
  3. 即使是对一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请求,我们也要保持警惕。答应这种小小的请求,不仅会使我们更容易答应相似的、更大的请求,而且也会使我们更愿意答应那些更大的、与之前小的请求无关的请求。
  4. 紧急的事件的受害者来说,在场的人越多越好的想法通常是大错特错。对那些身处险境需要帮助的人而言,如果只有一个而不是一群人在场的话,或许他得救的机会还要大一些。
  5.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旁观者没有采取行动并不是因为冷漠无情或缺乏善意,而是因为他们对当前的情况不够了解。
  6. 从人群中挑出一个人来,盯着他。指着他,直接对他说:“你,穿蓝夹克的先生,我需要帮助,请叫一辆救护车来。”
  7. 我们参照别人的行为来决定我们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才是正确,尤其是当我们认为那些人与我们相似的时候。
  8. 第一种情况发生在故意伪造社会认同时。这种情况是那些牟利者为了制造一种多数人都在以他们所希望的方式行动假象而炮制的,他们的这种行为实在应该受到谴责。
  9. 除了社会认同会被故意伪造外,也有社会认同原理愚弄我们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一种无害的、自然的错误会产生出滚雪球般的社会认同,从而促使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多元无知现象,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10. 我们永远不要完全相信诸如社会认同这样的自动导航装置。
  11. 所谓光环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某一正面特征会主导人们对这个人的整体看法。
  12. 我们更有可能帮助那些穿着与我们相似的人。
  13. 因为相似性很容易被伪装出来,所以我建议在那些声称“我和你一样”的请求者的面前还是小心为妙。人们因为不爱听坏消息,所以往往连带着憎恨那些带来噩耗的人。
  14. 体育运动与它的观众之间的关系完全是一种个人化的东西。
  15. “当所有其他的因素都一样时,你会为同性别、同文化、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人加油鼓劲……而你想要证明的是,你比其他人更优秀。你为之加油的那个人就是你的代表,当他胜利的时候,你也胜利了。”
  16. 我们总是希望与自己有关的运动队赢得比赛,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优越。
  17. 通过彰显正面的联系、掩盖负面的联系,我们试图让旁观者对我们有更高的评价,并对我们产生更多的好感。
  18. 当我们相信自己的成绩能得到别人认可时,我们不会去仰仗别人的光环。相反,当我们个人威望或公众形象很低时,我们才会想到借助他人的成功来帮助自己恢复形象。
  19. 我们不应把注意力直接放在那些令我们对让人顺从的行家们产生过多好感的事情上,而是要把注意放在自己是否已经对他产生了过多好感这一事实上。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对这种人的喜爱程度已经超乎寻常,那这时我们就要采取行动来保护自己了。
  20. 在我认识这个人短短25分钟的时间里,我对他产生的好感是不是超过了我的预期?
  21. 当我们做出任何一个顺从他人的决定时,都应该把我们对请求者的感情与他提出的要求分开。
  22. 有时候权威的话并没有什么道理,可我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按他们说的去做。
  23. 在很多情况下,当一个公认的权威开口之后,本来很有意义的一切便突然变得无关紧要起来。这时候,我们不会考虑整个的情形,而只关注其中的某一方面并对它做出放应。
  24. 让我们看起来大一些的东西并不是让我们感到愉悦的东西,而是比较重要的东西。
  25. 尺寸大小和身份地位之间既然有这样的联系,就一定有人会利用前者来造成一种很有身份的形象,并从我们的这种错觉中获利。
  26. 从外观上体现出来的权威和力量经常都是徒有其表的。
  27. 可能会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上,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28. 通常来说,当一样东西非常稀少或开始变得稀少起来时,它会变得更有价值。
  29. 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一种机会变得越来越难得时,我们也就失去了一部分自由。而失去已经获得的自由是让我们更深恶痛绝的事情。
  30. 当人们的自由选择受到限制或威胁时,维护这种自由的愿望就会使我们更想拥有这种自由(以及与之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因此,当越来越严重的短缺或其他因素使我们不能像以前一样自由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时,我们就会通过更卓绝的努力对这种妨碍做出反抗。
  31. 给予人们一段暂时的自由比从来就不给他们自由更危险。
  32. 当一样东西得而复失时,人们会比在一直缺乏这种东西的情况下更想得到它。研究表明,不能一贯执行某种原理的父母特别容易培养出具有反叛精神的小孩,这也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33. 某种东西变得短缺时不仅会让我们更想得到它,而且当我们必须通过竞争才有可能得到它时,我们想得到它的愿望就更强烈。
  34. 我们不是以来对形势面面俱到的认知分析,而是仔细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本能冲动发出的信号。如果我们在一种让人顺从的环境中,我们能够捕捉到这种冲动的信号,我们就知道有人正在使用短缺策略,因为必须提高警惕,做好防范的准备。
  35. 有时候,人们的满足感并不是来自于对短缺商品的体验,而是来自对它的占有。
  36. 短缺的东西不会仅仅因为供应有限,就会使它吃起来,感觉起来、听起来、驾驶起来或用来更好。
  37. 当我们做决定的时候,无法对整个局势进行周密的分析,因而便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些通常比较可靠的单一的特称上。
    38.